2020.12.28 News Data
糟糕的現狀,更好的前景: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總結德國大多數公司的2020年。在2020年底,德國經濟研究所(IW)對43個行業協會的2200多家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證明了這一結論。
在受到新冠病毒危機影響的2020年,年初的世界貿易疲軟和國外需求的下降使大多數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收入惡化。隨後,今年春季的封鎖措施使德國大部分經濟陷入停滯。
但與此同時,隨著疫苗的推出與獲批,工業化國家有望迅速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這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並相應地帶來更加積極的前景。然而鑒於12月份德國實施了新一輪的“硬封鎖”,到目前為止,該國的實體經濟狀況並沒有很大改善。
據調查,五分之四的德國公司認為其今年經濟狀況比去年要差得多,主要是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了大量企業倒閉。少數行業協會認為他們今年的情況與上一年相同或者甚至更好,這些行業大多在疫情爆發前就處於低迷之中。
首當其衝的就是汽車行業,當然化工、金屬和電氣行業也名列其中。對於這些行業而言,經濟下滑並非始於新冠病毒疫情,而是在2018年,當時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煽動的中美貿易衝突的影響日益明朗。貿易保護主義首先使出口條件變得更加困難,隨後在2019年導致了中國經濟的疲軟,而中國恰恰正是許多德國企業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在今年的前九個月中,德國工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了12.7%,製造業則下降了12.9%。從各個行業來看,汽車製造業的產量損失最高,為30.9%。
國際人才諮詢公司Indigo Headhunters的合夥人Stephan Lang表示:“鑒於這種行業形勢的低迷,重組的壓力增加了。”Lang還警告稱:“許多公司都在轉移成本壓力,例如汽車製造商就把這種壓力轉移給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長此以往,這將對德國工業造成嚴重影響。”
在這種始於2018年,在2020年由於新冠病毒危機而進一步加速的低迷之中,目前接受調查的43個行業中有26個行業預測認為其在2021年的產量將增長,包括化工、電氣、機械工程和汽車等關鍵領域。
但是,鑒於這些行業的起點較低,產量呈現上升趨勢絕不意味著危機的結束和恢復正常狀態,畢竟本年度的下滑幅度實在是太大。
機械工程是德國最重要的行業,約有一百萬名員工在該行業工作,該行業的特點是充斥著大量的中型公司。其中大多數公司都認為自己的前景將比現況要好。而令人驚訝的是,在一年前,也就是2019年底,這些公司普遍認為,2020年的前景會比2019年更糟糕一些。
原因在於貿易壁壘,投資疲軟和汽車行業的不確定性,這些才是會對該行業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因素。新冠病毒危機和工廠中的許多衛生措施(減慢了生產速度)只是一些次要的影響因素,會隨著疫情好轉與疫苗的投入使用而逐步消除。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的主席Karl Haeusgen表示:“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公司能夠維持其生產和服務,並將規模的縮小程度保持在小範圍內。”行業協會預計,今年產量將比上年下降14%,而到2021年將增長4%。
由於今年最後一個季度的表現好於預期,化工集團科思創最近提高了2021年度的預測。這樣做的原因是在於,聚氨酯(用於製造家用海綿等泡沫塑料)和聚碳酸酯(更為昂貴且高品質的塑膠)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望獲得更高的利潤。
受益于中國龐大的銷售市場正在迅速復蘇的事實,不僅是上市公司,而且在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中,都有大量出口表現強勁的公司。例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售出了其全球生產的汽車中的約三分之一,並且其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和銷量都居高不下。
美國作為第二大銷售市場也被證明是強勁的。儘管感染和死亡人數眾多,但尚未像歐洲大部分地區那樣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封鎖。因此,那些在中國和美國這樣的較大市場中銷售大量產品的企業(主要是機械工程,電子行業和整個製造業的企業),其損失都比銷路局限於德國的企業要少。
因此,這些企業確實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保持樂觀態度。部分經濟學家也預測,這些企業的利潤可能會在2021年和2022年大幅增長。